Science:STING激动剂之困迎来曙光——MTAP 缺失导致对细胞质核酸感应和 STING 激动剂的耐受
2025-10-27

STING(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通路是机体先天免疫系统识别细胞质核酸的重要防御机制。它在检测到外源或异常DNA后,可激活下游转录因子IRF3,诱导Ⅰ型干扰素(IFN-I)及干扰素刺激基因(ISGs)表达,启动抗病毒与抗肿瘤免疫反应。过去十年,随着癌症免疫治疗的蓬勃发展,STING激动剂被寄予厚望——研究者希望通过其激活先天免疫,重塑肿瘤微环境,将免疫“冷”肿瘤转变为免疫“热”肿瘤,从而增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治疗的效果。然而,STING激动剂的临床表现远不如预期。尽管在小鼠模型中,它们能显著激活干扰素反应并抑制肿瘤生长,但在人类患者中,大多数肿瘤对这类药物几乎“无动于衷”。为何STING激动剂在动物实验中大获成功,却在临床试验中屡屡失利?这种反差长期困扰着免疫治疗领域。研究团队注意到,人类肿瘤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代谢缺陷——MTAP(methylthioadenosine phosphorylase)基因缺失——可能是关键原因。该基因位于染色体9p21.3区域,与经典抑癌基因CDKN2A/CDKN2B毗邻,常在多种实体瘤中同型纯合缺失,而这种缺失在实验用小鼠肿瘤模型中却极为罕见。这一差异提示,人类肿瘤可能存在一种未被动物模型捕捉到的免疫代谢障碍,从而导致对STING激动剂的天然耐受。为了解决这一长期存在的临床与实验差距,中国医药大学(中国台湾)癌症生物学与精准治疗中心的 Mien-Chie Hung(洪明奇)领衔展开了系统研究。他们的成果以题为 MTAP deficiency confers resistance to cytosolic nucleic acid sensing and STING agonists 发表于Science(2025年10月9日)。研究团队综合运用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源细胞模型、代谢检测、表观修饰验证、蛋白稳态调控及动物实验等多层次手段,逐步揭示了MTAP缺失引发的代谢-表观-免疫交叉机制,为临床免疫治疗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分子机制解释与潜在干预策略。

首先,研究团队基于TCGA数据库的整体分析,探讨MTAP表达与肿瘤免疫活性的关系。研究团队在排除干扰素基因簇共缺失的样本后,发现MTAP表达水平与Ⅰ型干扰素信号及免疫细胞浸润显著正相关。这一结果提示,MTAP可能与肿瘤对先天免疫刺激的应答密切相关。为进一步验证因果关系,研究团队在多种人源癌细胞(如HeLa、A549)和小鼠肿瘤细胞(EMT6、MC38等)中建立了同源异型(isogenic)模型,通过CRISPR/Cas9敲除MTAP或回补外源MTAP,生成MTAP缺失和MTAP恢复的配对细胞系。在这些模型中,研究团队用模拟细胞质核酸刺激的试剂(poly(dA:dT)、poly(I:C))及天然STING激动配体(2′,3′-cGAMP)激活核酸感应通路,并测定干扰素及下游ISG的诱导水平。结果显示,MTAP缺失显著削弱了细胞对这些刺激的反应,IFNβ和ISGs表达明显下降,说明核酸感应功能受损。进一步的蛋白检测发现,STING、TBK1等上游信号分子未明显变化,而关键转录因子IRF3的蛋白水平在MTAP缺失细胞中显著下调。研究团队随后进行外源IRF3补偿实验,发现补回IRF3可以恢复干扰素信号,证实IRF3下调是STING通路失活的直接原因。

为了探明IRF3蛋白减少的根源,研究团队将研究重点转向代谢与表观调控层面。由于MTAP是代谢底物甲硫腺苷(MTA)的降解酶,缺失后MTA会在细胞内积累。研究者检测发现,MTA水平在MTAP缺失细胞中显著升高。MTA是一种已知的PRMT5(蛋白精氨酸甲基转移酶5)抑制剂,可干扰其甲基化活性。通过使用PRMT5抑制剂(GSK3326595等)及shRNA敲低实验,研究团队发现,抑制PRMT5在MTAP存在的细胞中能够模拟出与MTAP缺失相同的表型——IRF3减少与干扰素通路抑制。这证明MTA通过抑制PRMT5活性是关键环节。

接下来,研究团队深入探查PRMT5失活如何导致IRF3降解。RNA-seq分析显示,在MTAP缺失或PRMT5抑制的细胞中,E3泛素连接酶MID1显著上调。进一步实验表明,MID1能够促进IRF3的泛素化并介导其蛋白酶体降解;当通过siRNA敲低MID1或用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干预时,IRF3水平得以恢复。与此同时,ChIP-qPCR证实,PRMT5在正常情况下通过H4R3me2s表观甲基化修饰抑制MID1启动子转录,而MTAP缺失造成MTA积累抑制PRMT5,使MID1上调并触发IRF3降解。由此,一个清晰的分子链条被建立起来:MTAP缺失→MTA积累→PRMT5抑制→MID1上调→IRF3降解→STING通路失活。

更令人意外的是,研究团队发现MTA不仅在细胞内积累,还可被分泌至肿瘤微环境中,从而影响邻近免疫细胞的核酸感应功能。通过条件培养基转移实验,他们将MTAP缺失细胞的上清液加入MTAP正常的免疫细胞培养中,结果发现受体细胞的PRMT5活性和IRF3蛋白水平均显著下降。这说明MTAP缺失的肿瘤细胞可通过旁分泌作用建立免疫抑制性微环境,使周围免疫细胞也“失聪”,进一步加重了STING激动剂耐受。

为寻找可行的干预策略,研究团队尝试了FDA已批准的多胺代谢抑制剂DL-α-氟代甲基鸟氨酸(DFMO)。该药通过抑制鸟氨酸脱羧酶减少多胺合成,从而降低MTA积累。在体外实验中,DFMO可显著恢复MTAP缺失细胞中PRMT5活性、下调MID1表达、稳定IRF3蛋白,并重新激活核酸感应与干扰素反应。更关键的是,在免疫完整小鼠模型中,研究团队在同一只小鼠双侧接种MTAP正常与MTAP缺失的同源肿瘤,发现STING激动剂MIW815单药仅对MTAP正常肿瘤有效,而对MTAP缺失肿瘤无效;但当与DFMO联合使用后,MTAP缺失肿瘤的生长被明显抑制,肿瘤组织内CD8⁺T细胞浸润显著增加。这一体内验证研究充分说明,代谢干预可逆转MTAP缺失导致的STING激动剂耐受。

总体来说,研究团队通过系统的实验逻辑和多层验证,完整回答了三个关键问题:第一,MTAP缺失是否会削弱细胞质核酸感应和STING通路:是;第二,这一效应通过什么机制实现:由MTA积累介导的PRMT5抑制及MID1上调引发IRF3降解;第三,是否能通过药物干预逆转:DFMO可有效恢复免疫反应。该研究揭示了人类肿瘤对STING激动剂耐受的代谢-表观学机制,并为未来临床精准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生物标志物和联合用药思路。

微信图片_2025-10-27_145249_583.png

图解:MTAP依赖性调控STING通路及其治疗策略:在MTAP缺失的肿瘤中,甲硫腺苷(MTA)的积累会抑制蛋白精氨酸甲基转移酶PRMT5的活性,从而通过下调IRF3削弱STING激动剂诱导的免疫细胞浸润。使用DFMO治疗可部分缓解这种抑制作用。相反,在MTAP功能完整的肿瘤中,STING通路得以正常激活,从而维持强大的免疫应答。该研究结果提示,可依据MTAP状态指导STING激动剂相关疗法,并将DFMO作为潜在的敏化药物联合应用。

原文链接:10.1126/science.adl4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