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大分子动态修饰与化学干预”重大研究计划 长沙研讨会 会议纪要
 2017-08-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物大分子动态修饰与化学干预”专项研讨会于724-25日在湖南长沙召开。本次会议由基金委化学科学部主办,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承办,来自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30多所高校院所的80多位专家参加了研讨会。湖南大学俞汝勤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张玉奎院士和上海交通大学的陈国强院士等并主持了研讨会的专题讨论。 

会议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成员谭蔚泓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分析化学学科主任庄乾坤教授在开幕式中回顾了我国第一个化学生物学重大研究计划“基于化学小分子探针的信号转导过程研究”的立项和执行情况,从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在经费支持的优势角度鼓励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积极申报。希望通过这次研讨,与会专家能着眼于本次研讨会主题的科学性、重要性、必要性,找准切入点,凝练关键科学问题,从分析化学的角度发展生物大分子动态修饰的检测新方法和新技术。

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陈鹏教授从计划启动必要性、国际进展与趋势、研究内容与目标、项目遴选原则等方面对重大研究计划进行了详细地介绍。他回顾了重大研究计划历经三年的研讨过程,指出经过上一个重大研究计划的执行,我国化学生物学学科获得了跨越式发展。陈鹏教授结合自己参与重大研究计划的经历,鼓励与会专家积极参与项目申报。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成员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翁宇翔研究员、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俞飚研究员同时回答了与会代表提出的关于如何界定动态化学修饰、项目申报方式及资助方向等相关共性问题。

本次研讨会共安排了3个主题报告及21个主题讨论报告,与会专家围绕以下三个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1)生物大分子动态化学修饰的质谱及核磁检测技术:张新荣教授的主题报告介绍了质谱分析技术在多组分分析检测蛋白质动态修饰以及利用质谱成像技术在高时空分辨条件下分析修饰前后的蛋白质变化,以及发展超分辨质谱成像技术在发现新的化学修饰中的潜在应用。钱小红教授和张丽华研究员分别介绍了基于新材料设计和质谱新探针的生物大分子修饰检测和蛋白质组样品制备方法,叶明亮研究员报告了低丰富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质谱检测技术。夏斌教授、康经武教授及其他与会专家进一步讨论了毛细管电泳和核磁共振技术在生物大分子动态修饰检测中的应用。

2)生物大分子动态修饰的分子识别与检测:周翔教授的主题报告指出核酸动态修饰的识别和检测中面临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实现单碱基分辨率的修饰核酸基因组图谱,以及对核酸修饰(如甲基化、醛基化、羟甲基化等)的检测新方法和新技术。鞠熀先教授主持讨论了从细胞到活体动物层次蛋白质糖基化修饰的高时空分辨检测方法,邱丽萍教授介绍了发展新型核酸适配体在RNA动态化学修饰检测的潜在应用,曲晓刚研究员主持讨论了利用化学小分子动态调控端粒酶的活性的方法,左小磊研究员和龙亿涛教授等与会专家分别介绍了基于同步辐射的细胞成像和纳米孔道电化学限域技术在DNA甲基化检测中的应用。

3)生物大分子修饰的动态跟踪与成像:江元宝教授就如何设计高选择性和高度生物兼容的荧光传感器及利用荧光相关光谱实现生物大分子动态修饰的标记和实时、原位检测等问题做了主题报告。方晓红研究员介绍了利用单分子细胞成像技术可以实现活细胞层次生物大分子动态修饰的成像和定量表征方法,聂舟教授报告了发展新型免抗HAT检测技术以实现组蛋白修饰的分析检测和成像。黄承志教授、叶邦策教授、李明研究员、王建平研究员、叶树集教授等与会专家进一步讨论了如何利用生物正交化学反应和纳米孔技术开展生物大分子动态修饰、微生物蛋白质动态修饰,以及如何利用单分子物理和二维光谱、非线性光谱等物理化学前沿技术开展生物大分子动态修饰研究。

通过本次研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目前生物大分子的动态修饰研究依然缺乏高时空分辨的实时原位分析检测和成像方法,在重大研究计划中需重视分析化学、计算化学、物理化学与生物、医学等学科的交叉。庄乾坤教授在会议总结中指出,在重大研究计划的项目申报过程中,一定要面向生物大分子的动态修饰,高度注意学科交叉,对生物学原理有清醒的认识,向生物学家学习,瞄准生物学家认可的关键性及前瞻性问题开展有特色的研究。